相关图片(共1图)
详细内容
数据显示,中国特发性震颤患者超千万,但误诊率高达30%,常被当成甲亢、颈椎病甚至心理问题。为什么?因为它的症状太“狡猾”了——手抖、头抖、声音抖,但偏偏不影响智力、寿命,反而容易让人掉以轻心
特发性震颤,名字听起来人畜无害,实则是个“慢性刺客”。它不像帕金森那样有明显的僵硬、步态异常,而是专注时加重(比如倒水、写字)、放松时减轻。更扎心的是,它还自带“家族遗传”属性——60%的患者有家族史,父母手抖,子女中招概率翻倍。
“很多人觉得手抖就是老了、累了,其实背后可能是神经信号的‘交通堵塞’。”神经科专家李主任解释,特发性震颤的病因至今未明,但普遍认为与大脑中负责运动协调的“小脑-丘脑-皮质环路”异常有关。简单说,就是大脑发错了指令,手却老实执行了。为什么特发性震颤总被误诊?因为它太会“伪装”了:
甲亢:两者都手抖,但甲亢常伴心慌、多汗、体重下降,而ET患者通常能吃能睡;
颈椎病:颈椎病手抖常伴颈肩痛、手指麻木,ET则纯粹是运动性震颤;
焦虑症:心理性手抖多在紧张时加重,ET则不受情绪影响,甚至越放松越抖得厉害。
如何快速鉴别特发性震颤?医生透露,90%的ET患者都逃不过这两个“黄金动作”:
图片
动作1:平举双手
方法:站立位,双臂向前平举,掌心向下,保持1分钟。
结果:若双手出现明显震颤(频率4-12Hz,类似“搓丸子”动作),高度怀疑ET。
图片
动作2:书写测试
方法:在纸上写一段话,观察字迹是否逐渐变小、歪斜,甚至出现“挤牙膏”式的笔画。
结果:ET患者写字时,越到后面手抖越明显,而甲亢或心理性手抖通常不影响书写。